王如松:生態文明建設 廈門應先行先試
發布時間:2013-11-20 新聞來源:廈門日報
“生態人居是生態關系和諧的人居環境。生態是市民的生態,首先要宜居,房子不一定要大,夠住就行。其次要宜業,住所附近能夠就近上班,不用為路途煩憂。最后還要宜民,老百姓要能消費得起,最起碼要租得起,而且租金要有一定的上限。”
有間整潔的小木屋,門前是綠樹,屋旁是菜園,一家人其樂融融,您覺得這樣的生活愜意吧!
什么樣的居住環境符合生態人居的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生態學會名譽理事長王如松認為,生態人居首先是要順應自然。“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王如松這樣形容廈門。對于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他充滿了期待。
談生態立法
應改革體制不能“九龍治水”
當前,廈門市正在著手編制《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為生態文明立法。這在王如松看來,是相當好的一項舉措。“廈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有很好的基礎,應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深化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有關制度。要先行先試,促進海西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走到全國前列。”王如松認為,決策者要有超前觀念,政府應加快體制和機制改革,“對于生態保護,不能‘九龍治水’。雖然政府投了不少錢,但各部門職能沒有整合,各做各的,不能發揮最大功效。”
除了政府的主導作用,王如松強調,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應嚴把生態關。一種產品從生產、加工、流通,到最后變成廢棄物,應該是全過程的監控,誰污染誰受罰;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應該從我做起,自覺保護、順應自然,把自然融入到日常生產生活中。
“生態興廈,文明持家,綠韻紅脈,海西如畫”——這是王如松對廈門這座宜居城市的期盼。
談生態人居
市民的生態宜居宜業宜民
王如松認為,生態文明進化的過程也是人類不斷覺醒的過程。對于“文明”的概念,王如松有著獨到的見解,“‘文’指文脈,‘明’是日加月,也就是一個覺悟的過程。”王如松認為,生態人居是生態關系和諧的人居環境。生態是市民的生態,首先要宜居,房子不一定要大,住得舒服就行。其次要宜業,住所附近能夠就近上班,不用為路途煩憂。最后還要宜民,老百姓要能消費得起,最起碼要租得起,而且租金要有一定的上限。
“現在年輕人一畢業就急著買房,買車,如果沒房沒車可能結婚都是問題。但在國外,年輕人畢業15到20年都是租房子住。”王如松說,現在社會上相當一部分人一切以金錢為中心,這實際上也是個與房地產政策和價值觀有關的社會問題。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導,另一方面,普通市民也要積極轉變觀念。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