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寶江: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怎樣的建筑
發布時間:2013-08-19 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訪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田寶江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摩天大樓不斷出現,它們一次次刷新著“最新”和“最高”的紀錄,一次次觸摸城市更高的天際線。高樓競賽,引發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建設世界第一高樓并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因為高度是很容易被刷新、被超越的。一個城市唯一不能被超越和抄襲的是這個城市內在的特色。高樓并不具備可識別性,水泥森林也并不能給城市帶來更多的美感。
超高建筑:追求還是放棄?
記者:據報道,近年來世界上新建的超高建筑大多數在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占據了半壁江山。為什么發達國家近年來放棄了追求高樓?發展中國家卻熱衷于此呢?
田寶江: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達到鼎盛時期,為了顯示自己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建造了很多高層建筑。但近些年來,超高建筑的弊端也不斷顯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消防問題很難解決。一旦發生火災,電梯就不能夠使用,不能及時疏散,極易造成群死群傷事故。即使高層建筑設計了避難層,但是在過高的樓層,目前的消防撲救設備仍舊無能為力,即便是直升機也由于可達性和運力的限制而很難發揮很大作用。二是節能環保問題。很多人認為建設超高的大樓,能夠節約土地,但是超高層建筑在基礎、結構、消防設施和電梯的投資上都遠遠大于普通高樓。此外,摩天大樓日常消耗品和垃圾的運輸成本和能耗日積月累下來也十分驚人。再者,很多超高層為了減輕自重而大量使用玻璃幕墻,為了保溫隔熱必須大量使用空調等設備,也大大增加了能耗,還帶來光污染、高空玻璃墜落等安全隱患;除了這些問題,摩天大樓集聚的人流、物流、車流也給周邊環境和市政基礎設施帶來很大壓力。綜合這些因素,發達國家越來越覺得,在城市中建造摩天大樓并不是一個經濟、合理的選擇。
近些年來,世界上最高的大樓一般都出現在發展中國家,目前,發展中國家新建造的摩天大樓數量是發達國家的數十倍。為什么發展中國家開始熱衷于建造摩天大樓呢?首先是源于土地資源緊張,再者,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具備了建造摩天大樓的技術能力和經濟實力,建造超高層大樓就成了彰顯城市實力、提高知名度的常用手段。
記者:那么摩天大樓帶來的弊端在發展中國家是否顯現出來了呢?
田寶江:這是當然。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發達國家出現了建造摩天大樓的高峰,而且持續了四五十年的時間。但是,到了上個世紀末,發達國家建造的摩天大樓的數量開始下滑。有分析認為,當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平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時候,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城市化比較成熟的時候,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會從追求物質轉向追求城市的生活品質,著眼于建筑的舒適、節能、環保等內在品質,也就進而放棄了對摩天大樓的追求。在發展中國家,隨著摩天大樓數量的不斷增加,其所帶來的弊端也逐步顯現,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和重視。我相信,在我國出現的這股“追高”熱潮,也會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摩天大樓認知的深入而慢慢冷卻,趨于理性。
超高建筑:是不得已的選擇嗎?
記者:我們的城市到底需要怎樣的建筑呢?
田寶江: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并不是簡單地反對高層建筑。我國人多地少,向空中發展是不得已的選擇。
無論從經濟實惠角度還是從安全角度來看,建造兩座400米的高樓遠遠強于建造一座800米的高樓。根據我國《民用建筑通則》定義,住宅樓超過10層,公共建筑超過24米就可稱為高層建筑,而超過100米的樓房則稱為超高層建筑。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住宅樓的高度都超過了100米,這個高度的建筑已經在我們的城市中司空見慣了。
但是,現在我國出現了一場城市建造超高建筑,比拼建筑高度的“追高競賽”。在很多城市里,摩天大樓的高度不斷刷新,從600米到700米,再到800米甚至更高。我認為這是一種盲目的追高,這種做法偏離了建筑規劃的理性。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建筑,怎樣的建筑高度是合適的呢?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考慮樓房的功能,也就是說這個建筑是用來做住宅樓還是辦公樓還是酒店,不同的功能,其適宜的高度也有所不同。第二是,建筑所在的城市區域。這就要考慮建筑周邊的環境承載能力。第三是,土地價值,這往往是地產開發商最關注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樓建得越高就意味著更多的可售建筑面積,也就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收益,因此很多開發商受利益的驅動而愿意建造更高的建筑。在此情況下,政府也需要考慮在綜合評估地產商的合理盈利空間后,對樓房的高度進行適當的干預。第四是,要考慮城市景觀的要求。建筑的高度要與周邊的環境相協調、相適應,不能對城市特有環境如歷史風貌保護區域造成破壞。此外,高層建筑的建設還要考慮和滿足機場凈空、微波通道等技術限制和要求。
超高建筑:能增添城市魅力嗎?
記者:剛才您提到,在很多城市,建設超高的摩天大樓,追求“最高”的名頭,背后有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追求地標效應的心理在起作用。你能具體談談嗎?
田寶江:追求建設“最高”的大樓,建設世界第一高樓,背后反映的是建設者追求產品唯一性的心理。最高也是一種唯一性。這種唯一性從消費的角度來說,就是賣點,就是宣傳口號,也可以對某類產品產生壟斷,進而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在高樓競賽中,也反映出了一些地方政府也加入了這種思維。現在城市之間競爭激烈,如何能讓自己所在的城市脫穎而出,也成為城市管理者面臨的一道難題。但是要知道,建造第一高樓并不是提升城市影響力的不二法門。“追高”不當反而會成為一種低層次的追求。
再說得深入些,是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解還存在誤區。現在一提城市現代化,很多人腦子里就會浮現出林立的高樓大廈、高架道路等,是一片歐美城市CBD(中央商務區)的圖景。我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大國,為什么要照搬、照抄歐美模式呢?我們祖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人地和諧理念,東方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也曾創造了輝煌的城市文明,在新的時期,我們真的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融入和展現中華智慧。
記者:您能進一步說說我們的城市管理者和設計者應該秉持怎樣的健康理念呢?
田寶江:我認為應該是生態的、可持續的、人與環境和諧的理念。現在很多城市的建設都是大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這種理念和思維亟須轉型。現在的城市建設更多地應該引入低碳環保的理念。讓城市建筑有文化的底蘊和內涵,符合地域文化的傳統,成為舒適的生活、工作場所。也就是說,城市建設最終要“以人為本”,城市應該讓生活更美好。
建設世界第一高樓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因為第一的高度是很容易被刷新、被超越的。一個城市唯一不能被超越和抄襲的是這個城市內在的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讓我們回歸城市建設的理性和初衷,為居民建設生態、宜居、具有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生活環境,讓城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