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人月薪過萬 何以仍然后繼乏人
發布時間:2013-06-25 新聞來源:一覽設計英才網
近日,有網友發帖曬出一張建筑工地工人工資單,上面顯示,最高的月工資有14000元,最低的也有5000多元。網友戲稱,建筑工人高薪秒殺白領。然而,記者在沈陽等地采訪發現,建筑工人月薪過萬并不罕見,但過萬的月薪并沒有對青年農民工產生實質的吸引力,建筑工地“后繼乏人”現象凸顯。
“80后”的小閆是黑龍江人,體型高大、強壯。他初中畢業在沈陽的飯店打工,這會兒趕上飯店、酒店蕭條期,小閆的工作格外難找。此前,一家建筑公司來沈陽招工,日薪200元,包吃包住,許多老工友看著這條件直“眼饞”,他卻不為所動。
“搞建筑,去了就是出大力,一輩子呆在工地,一點希望都沒有。”小閆堅定地說。
據沈陽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筑行業由于勞動強度大,城市出生的年輕人很少能適應,用工主力一直是外來農民工。據了解,沈陽市建筑行業旺季時職工達到38.8萬人,其中農民工36.2萬人,占到職工總數的93.3%。而剩余6.7%的管理人員,大多數由“城市人”擔任,農民工的上升空間極為有限。
沒有上升空間、沒有社會保障、沒有歸屬感,近年來,農民工最集中的建筑行業也開始出現青黃不接的“斷檔”現象。
在沈陽渾南新區一處地產項目的在建工地上,近百名農民工中大部分年齡在四五十歲。來自鞍山海城的老工人張兆和告訴記者,雖然大部分熟練工人月收入均在萬元左右,但也少有年輕人愿意來工地找活兒。“我兒子也是農民,現在給一家酒店當保安,每月1200多元,還沒我這個快60歲的老頭兒掙得多呢。但他說出大力的將來沒人管養老,說啥也不肯學木匠。”
有這種想法的不僅僅是年輕農民工。來自丹東鳳城農村的瓦工劉義明說,在建筑業干瓦工旺季時一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太累了,還有大量粉塵吸入。他說行內有句話,“干瓦匠30年得少活5年”,他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子承父業。
面對這種現象,沈陽市在建筑行業開展了工資集體協商,規定建筑行業年度職工工資平均增長不低于10%,以增強建筑工人的薪資保障和職業吸引力。出人意料的是,這項給企業“加負擔”的新政卻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擁護。沈陽天北建筑安裝工程公司總經理孫寶安說,建筑行業引入最低工資,有利于規范行業競爭,有利于職工隊伍的穩定和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生勞動力不足及其職業觀念影響,建筑企業募集一線勞動力將日益困難,只靠短期高薪已經很難吸引新一代農民工。北京盈科(沈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金光宇表示,如何打破農民工的職業天花板、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如何讓市場上的短期工資競價轉化為長期的社會保障,這些都應該成為管理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