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不代表綠色建筑 四大因素驅動發展
發布時間:2013-08-15 新聞來源:中國綠色建筑網
導讀】:高科技并不能代表綠色建筑。我國提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其評價體系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外環境質量、運營管理與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這些性能的滿足不能夠以犧牲居住舒適度為代價。
一直以來,在綠色科技住宅的戰場上,標榜“恒溫恒濕,科技節能”的項目層出不窮,綠色科技住宅廣告滿天飛。為此,記者也專門電話采訪了江蘇省建筑節能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對于此種現象,對方給予“科技,并不代表綠建”的回應。
居住用途綠色建筑占比過大
南京三星級綠建項目屈指可數
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資源等條件不同,對綠色建筑和研究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國提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其評價體系包括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外環境質量、運營管理與全生命周期綜合性能等六大指標,并按滿足一般項和優選項的程度,由高到低劃分為三星、二星和一星。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王夢林表示,目前用于居住的綠色建筑較多,而公共建筑中的綠色建筑則較少,這一特點也體現在南京的建筑項目上。
據記者了解,南京31個綠色建筑中,有超過21個居住建筑,其中不乏南京本地知名的“綠色住宅”,保利梧桐雨、朗詩綠色街區、西堤國際、復地新都國際等樓盤。從星級評定來看,獲得最高三星級設計標識的6個建筑,有5個為居住建筑,分別是城開御園、萬科金域藍灣、朗詩鐘山綠郡、朗詩綠色街區和騁望驪都,僅江寧開發區科技展覽館一處公共建筑。
目前綠色建筑標識分為設計標識和運行標識兩種,通過認證的1014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中,設計標識項目966個,運營標識項目僅55個。南京的31個綠建項目中,也僅有位于河西的西堤國際是通過二星級運營標識的建筑,其他建筑大多為設計標識。南京達到三星級的綠色建筑也是屈指可數,僅朗詩鐘山綠郡、騁望驪都、城開御園等幾家。
保障房只要達標照樣入選
一星級指標并沒那么難
從2010年開始,南京市以區域新城的理念,規劃建設了岱山、上坊、花崗、丁家莊四大保障房片區。中交南京上坊保障房、上坊北側經濟適用房項目2地塊、綠城南京岱山保障房及南京東花崗經濟適用房,都是按照國標認證綠建的標準進行打造。
為此,節能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其實,入圍國標認證的一星級綠建項目也并沒有那么難,簡單的說,就是四節一環保,即“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綠色科技住宅產品已經開始多元化發展,綠色建筑技術綜合應用的產品自然應運而生。
在經歷了2010年的熱潮之后,南京傳統意義上的全科技節能住宅,并沒有出現新生力量。自誕生之日起,便飽受爭議的全科技節能住宅,在考慮市場接受風險,以及分戶式地源熱泵技術發展,成本降低等因素的情況下,逐漸出現了部分科技節能產品入市的趨勢。
據節能技術中心負責人介紹,如果想達到綠建標準,承辦該項目的施工單位便會根據規定條款,在完成控制項的同時,在可選項目中進行選取施工,從而最終達到指標。所以,入圍一星級倒并沒想象中的那么難,三星級才是最難的。
就目前情況來看,全國各地的指標完成情況都比較好,面對保障房建設的資金問題,政府雖然有壓力,但由于保障房的構成比例不同,其中很大部分的資金來源還是有一定保障的。按照綠建標準進行打造,對于未來入住的老百姓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好。接下來的保障房建設應該更多關注保障房的土地供給、質量監督和公平分配。相比商品房而言,保障房更關鍵的是需要完善分配及退出機制。
四大因素驅動發展
綠色住宅“呼喚”契稅補貼
綠色低碳已經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伴隨著各級政府出臺的強制性扶持政策,以及消費意識的逐漸覺醒,建筑技術的日益成熟,這四大因素可謂綠色建筑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也讓人們為綠色科技住宅的遍地開花,找到了依據。
如今,城鎮化已成為新十年中國樓市發展的新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于是,大到河西打造“國家級低碳生態示范新城”,小到騁望驪都綠色科技住宅由江寧向六合、城東全面擴張,一定程度上而言都算是對這一指示的變相響應。
《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意見》則指出,從2013年1月起,單體1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符合國家節能標準的,審批規劃時可給予0.1—0.2的容積率獎勵。南京積極出臺新政,大力推動了綠色科技建筑的發展,獎勵性政策的逐漸落實,加上多年的市場培育,綠色科技住宅受到消費者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歡迎。對于綠色建筑節能最關鍵的外方面,南京也已經開始推行最新的“發泡陶瓷保溫板外保溫系統”,并在仁恒江灣城、鐘山國際高爾夫、金陵飯店二期等多個項目中運用。保溫材料
隨著人們對于居住舒適性、健康養生的日益關注,以及綠色建筑新技術、新材料的層出不窮,近5年,我國綠色建筑每年以翻番的速度發展,進入規模化發展時代。據記者了解,“十二五”期間,計劃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對于網友所提出的“要是能對購買綠色科技住宅給予契稅補貼,想必更好,你看揚州買成品房都有補貼的,南京要迎頭趕上嘍”的言論,張輝秘書長也在微博上給予了“很有必要”的回應。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