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熱”沖動下:城市間各自為戰帶來巨大損失
發布時間:2013-09-11 新聞來源:新華網
常年人煙稀少的新城區、夜晚漆黑的住宅區、荒草叢生的工業園……
中國早已擺脫人均居住面積“7平方米”的窘境,如今人均居住面積達35平方米,空房現象卻日趨嚴重。
據國家發改委研究機構摸底調查,目前144個地級城市竟要建133個新城新區,“造城“運動轟轟烈烈。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鎮化”號令下,房地產開發不斷推進,然而,“鬼城”、“空城”卻隨之大規模地出現。
從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營口營東新城、合肥濱湖新區、常州南部新城、十堰東部新城、仙桃南城新區到云南呈貢新區,這些新城都是被描述為“空城”的代表。而像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間的京津新城,問世已達10年至今卻仍苦苦掙扎,并不甘心就此刻上“空城”烙印。
“京津冀各自為戰大于協調協作,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無繁榮發展的城市帶,一致對外合理發展,存在一定的封鎖因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前紐約規劃局局長、美國龍安集團總裁饒及人在談及京津冀城市群現狀時如此形容。
當“造城”沖動冷靜下來,或許得失之間,冷暖自知。
十年新城
位于天津寶坻區的京津新城是中國內地最早的由開發商打造的“新城”。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別墅區,這里在短短幾年時間聳立起了五星級酒店、溫泉城、商業街和高爾夫球場,廟宇樓閣,以及數千棟歐式別墅,面積相當于33個天安門廣場。
其實,京津之間城市群的布局早在2003年就漸次展開。只不過,手握土地的遠郊區縣政府有改變城市形象的憧憬與雄心,卻缺乏資金與經驗,他們紛紛賦予開發商龐大空間來描繪城市新藍圖。
然而,現實或許總是殘酷的。10年間,這里的人氣始終還匹配不上這里的規模。電瓶車在空曠寂靜中滑行,掠過一棟棟精美的別墅,馬路上卻鮮有行人,連宏偉的歐式酒店也有了“歲月”的痕跡。
事實上,京津新城計劃與天津寶坻區政府的招商沖動不無關系。寶坻在2001年提出了“135工程”的招商引資政策,即100萬、300萬、500萬的引資計劃,500萬以上項目往往由區長親自掛帥、親自洽談。合生創展集團號稱120億的投資,令寶坻區政府領導暈眩不已。
接下京津新城后,卻發現必須接下土質改良和郊外造城的重擔,這顯然遠超出了一個房地產商的能力范圍。而京津新城所寄予厚望的一條高速公路和一條城際鐵路也數次推遲。就像是把自己困在了一個無解的棋局之中,“空城”之說自然也就被戴上了。
京津新城被解讀為“空城”,也讓合生創展公司住宅事業部負責人李文博甚是無奈:“之前有一段時間被說成是空城,隨著時間的變化還有配套的提升,可能會有一個更新的理解。”
而新城之間也存在競爭關系。不僅要和天津市域內的新城競爭,例如濱海新區、津南新城等;還要和河北環首都經濟圈城市競爭。吸引北京的投資亦是微乎其微,有諸如北京市亦莊開發區和河北省香河、廊坊開發區的阻隔,也有距離過遠等因素的制約。
半封閉、無合力、各地為王,在饒及人看來,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無繁榮發展的城市帶,一致對外合理發展,京津冀各自為戰大于協調協作,存在一定的封鎖因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不能使用濱海港口的優勢是它巨大的問題。
續命稻草
在經歷了10年的劇痛,京津新城似乎終于熬等到那株續命稻草。
近期,中央發展規劃政策密集出臺。先是30萬人口京津新城的崛起,又有環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的確立,再有津薊快速鐵路規劃的出臺。一系列的動作,都讓位于寶坻區的京津新城看到了曙光。
2013年5月,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環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將北京周邊的十余個區縣納入此次發展序列中。倡導建設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范園區、現代物流園區等,確立了以新興產業為主導的發展經濟圈。
目前,北京城市的人口密度越來越難以滿足高端人士對生活品質的需求,諸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一系列問題陸續暴露出來。在此次規劃的環首都經濟圈的重點區域中,寶坻區距離北京最近,其城市功能互補也就更為全面。
另外,京津冀三地已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而環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的詳細內容,也將于2013年底出臺。天津作為三大區域中的重點發展板塊,率先提出建設一條貫通南北的城市高速鐵路——薊港鐵路。薊港快速鐵路工程規劃全長155公里,穿越大港、津南、東麗、 北辰、武清、寶坻、薊縣7個行政區,沿途設13個站。在這貫通南北的13個站點中,京津新城顯然收益,占有其中一站。
“作為企業來講不光是說京津新城,政府承諾幾年時間把這個區域打造成什么樣的,從我們的心態都是非常著急的,我們的節奏安排的很滿,就怕政府的政績或者是受年限的執行力或者是政府資金的困擾導致政府和企業的步調不一致。”李文博表示。
繞開人則將城市群之間的關系比作肌肉和血管。“大城市群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區域之間的交通必須要先連起來,如果不把這些血管連接起來肌肉是沒有辦法發展起來的,逐漸這個肌肉有變成了死肌肉。”他如是說。
他調侃,如果我是開發商的話就自己出錢,從北京到天津拉一個有軌交通過來,這例子在世界很多大開發商做過,這幫助的是自己,而不是靠自己喊口號。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