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企海外“攻城” 逃避國內房產泡沫
發布時間:2013-12-11 新聞來源:新華網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已以個人名義投資紐約的商業地產;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將旅游地產開發到了更遠的冰島;“老大哥”萬科踏出了進軍美國房地產市場第一步;今年發展迅猛的綠地,居然打造了美國80年來最大的單個房地產項目。業界戲評:“中國房產商這是稱霸全球的節奏嗎?”
中國房企出海潮涌
2月,房企“老大”萬科正式踏出進軍美國房地產市場第一步,1.75億美元與美國鐵獅門公司合作開發舊金山一個豪華公寓項目。4月,萬科與新加坡吉寶置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在新加坡和中國開發房地產項目。
8月,萬達宣布在倫敦建造酒店的計劃,兩年來萬達宣布的海外投資規模高達數百億元。
10月,綠地以超過50億美元持有美國森林城公司70%股權,拿下布魯克林大西洋廣場的地產項目,創造了當時中國房企海外投資的最高數額;一個月后,11月,綠地自己刷新了記錄,與韓國東和投資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投資60億元人民幣打造濟州最高雙子塔——綠地濟州夢想大廈項目。
12月,富力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以人民幣85億元收購了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地區一塊116英畝的住宅及商業物業地塊。
此外,碧桂園在馬來西亞的投資項目已經從最初的2個增加到5個,投資總額已經高達100億元人民幣;中海外在倫敦收購寫字樓,耗資約2億英鎊。
成功試水 上層中產群體成主力軍
在萬科、綠地、碧桂園等房企快速布局海外的同時,這批先遣部隊也紛紛嘗到了甜頭。
綠地旗下首個全資海外項目——綠地韓國旅游健康城首期熱銷10億。此后,綠地乘勝追加投資,投資60億元人民幣打造濟州最高雙子塔——綠地濟州夢想大廈。濟州當地盛贊綠地已成為在韓投資的中國企業中市場美譽度最高、開發項目規模最大、取得成果最豐碩的企業。
另一家房企巨頭——碧桂園,其在海外所取得的成績更是令人驚訝。碧桂園分別于2011年12月、2012年5月、2012年12月在馬來西亞拿下三個項目,其位于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市的金海灣于今年8月份正式開賣,僅僅兩個月時間,金海灣成功賣出6000多套房子,實現約93億元人民幣銷售額。
為房企創造出如此漂亮業績的最大功臣是中國的上層中產群體。據國際機構仲量聯行的數據顯示,今年中國海外房地產投資交易額迄今已突破50億美元,刷新了去年全年40億美元的紀錄,上層中產群體正逐漸成為海外購房的主力軍。
仲量聯行分析,中國內地購房者海外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仍是歐洲、美國、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其中歐洲購房交易額自去年來持續增長,今年第三季度已接近20億美元,同比上漲25%。今年第三季度,中國購房者在澳大利亞買房交易額接近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近一倍。今年全國購房者在美國房產市場的交易額也將突破20億美元,而在5年前,這一數字只有2200萬美元。中國海外投資聯合會預計,未來中國個人投資者海外置業的規模將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
逃避國內房產泡沫
資料顯示,自2012年以來,包括萬科、萬達、碧桂園、中建、中鐵在內的10余家企業,已在海外擁有房產項目或確定投資計劃,投資規模已達上百億美元。
然而,這些中國房企在海外的瘋狂之舉,究其本質,到底為何要“走出國門”?
萬科創始人、董事會主席王石表示,在經歷金融海嘯之后,美國市場正在漸漸回暖,現在正是投資美國市場的最好時機。萬科總裁郁亮萬科表示,萬科布局海外地產,并非偶然。萬科發展的歷程中,目前已基本完成其第三個10年計劃,即成為全國優秀企業。在萬科第四個10年計劃中,其目標是成為全球性國際化優秀企業,登陸美國則正是萬科邁向國際化目標的重要一步,目標客戶為國內因政策限制喪失購買資格的富人。
綠地掌門人張玉良同樣認為歐美的經濟回暖是促使綠地布局海外的重要原因。他直言:“當前歐美等國經濟加速復蘇,而中國經濟增速卻在放緩,二者之間存在‘剪刀差’,所以綠地認識到目前正是中國房地產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黃金窗口期”。
在張玉良看來,房地產與經濟增長周期緊密相連,而目前歐美經濟尚處低谷,投資正當其時。此外,綠地關注一些高聚集度的城市,人口增長自然會帶動房產市場,綠地敏銳的把握到這一時機,堅定“走出去”的信心。
在開發商解釋是因為看好國外市場才“出走”時,研究中心研究經理朱一鳴卻認為原因是:“進入2011年,國內房市調控日益嚴厲,國內房市行情逐步進入小寒冬,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部分企業開始將目光瞄向海外。”
美國睿閣投資顧問公司管理合伙人、中國區總裁吳向宏表示:“國內房地產可能存在泡沫,而美國房地產正處復蘇前期的情況下,中國房企投資外國項目顯然是理想時機。考慮到人民幣繼續升值的空間已經不大、甚至未來有明顯貶值可能,這類投資即使單純從對沖避險來說,是很好的策略。”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