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鎮化:讓旅游與城市的發展更緊密
發布時間:2013-11-06 新聞來源:新京報
從2011年起,北京市旅游局更名為旅游委后,成立了專門的城市形象與市場推介處,更加重視城市整體形象的策劃,開始建立全市市場營銷體系。旅游營銷的目的不僅僅是帶動旅游發展,更多是塑造城市形象,促進全方位的發展。
而旅游型城鎮化概念的提出則為中國城鎮化道路提出了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方向,旅游和城市的發展愈趨緊密。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說,以前的城鎮化是工業化主導的道路,但是對環境有破壞,很多地方政府開始認識到這一點,于是我們提出多途徑城鎮化的思路,要做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城鎮化,而旅游是現代服務業涉及的層面和人群最多的產業,對勞動就業的帶動性也最強,旅游型城鎮化是多途徑城鎮化的一種思路。
Q:為何說旅游型城鎮化是多途徑城鎮化的一種思路?
每個地方都可以稱為旅游休閑度假地
新京報:是否每個地區都有條件做旅游型的城鎮化?
吳必虎: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現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有27個都提出把旅游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因為每個省的幾千萬人就是一個消費市場,本地的消費意愿在提升,外地人要來,有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打造旅游支柱型產業。在觀光旅游時代,一個地方發展旅游一定要依賴黃山、長城等自然文化資源,但是在休閑度假和商務活動主導的時代,每個地方都可以稱為旅游休閑度假地,因為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休閑,世界旅游休閑組織把出差、會議、展銷會都稱為商務旅游,因此一個城市人口多少決定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新京報:城鎮化和旅游的先后關系是什么?
吳必虎:一定是先有旅游,再有城鎮化。有了產業的支撐,城鎮化才能起來。過去的城鎮化道路是政府蓋房子,發戶口,然后讓人來,但是沒有產業支撐,留不住人,這是計劃經濟的思路,順序搞反了。
新京報:旅游型城鎮化后能否解決當前景區發展的一些問題,如高價門票、人流集中等問題?
吳必虎:這個問題的回答是yes。過去的時間是觀光旅游業,有名山大川和風景名勝的地方才能開展旅游活動,主要形式是坐在大門收門票,度假休閑時代基本不靠門票經濟了,大家來休閑、娛樂、打牌、喝茶。
景區擁堵是因為大家只能在短期內都跑到有限的觀光型景區去,但隨著觀光向度假轉變后,旅游就不是強調看風景,而是找個地方呆幾天。觀光時代是只有觀光沒有度假,但是到了度假時代,必然會伴隨著觀光,比如到海南、廈門、青島、杭州去度假,人們不會天天躺在賓館里,就會跑到附近的景區去,這樣度假產品就會帶動觀光產品,市場是比較均勻地分布,大家沒有必要在一個時間去一個景點,休閑度假主導的城鎮化會避免景區壓力過大。
當然,旅游推動城鎮化要進行一系列的市場研究評價,比如有沒有濕地、考古遺址、名人故居,城市周邊比如開車2小時范圍內的總人口是多少,旁邊地區是不是已經搞了類似的旅游項目,要做出差異化的項目。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