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建設遇到文物保護 誰該讓位
發布時間:2013-11-13 新聞來源:中國建筑新聞網
近日,福建福州地鐵屏山站在建設過程中發現了2200年前閩越古城(冶城)遺址,考古作還未充分展開,卻接到通知,按上級安排,屏山地鐵站考古將在11月30日截止,屆時考古發掘不管進行到哪里,都將全部中止,還沒有發掘的部分遺址,將不再發掘。(11月13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
福州市考古工作隊有關人士向媒體透露,上級已經下達了地鐵進場施工通知書,施工單位拿著通知書讓考古隊馬上退場。“需要發掘的面積共有28個格子,但目前真正完成發掘任務的只有5個。為了爭取時間和空間,我們和施工單位商量,把南面做好的5個格子和北面尚未發掘的5個格子交給他們施工,剩下的18個格子允許我們做到11月底。”這位知情人痛心疾首:“死刑判決已經下達,只是延緩執行而已。”閩越古城的考古工作,難道注定無法善始善終?
11月5日晚,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高健斌直接在微博上向福州市政府喊話:“要求考古工作必須在11月30日結束的命令,有什么依據?”該微博被轉發了上千次,網上輿論一邊倒,網友們紛紛呼吁福州地鐵工期延緩,為遺址保護和文物挖掘讓路,因為“地鐵遲早會有的,而閩越古城遺跡一旦被毀就再也不會有了”。
新華時政評論,命令停止考古,這種分明強勢的、不顧惜文物保護的態度令人震驚,也令關心熱愛文物和歷史的廣大網友氣憤不已。常態下,在沒有不可抗拒的理由前,地鐵務必要在某時某刻開通的要求,更多是一種政績觀念作祟,在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狠剎“四風”開展之際,且不論整改如何,或許,就眼下幾千年文明擺在面前卻依舊冷漠無視,就可以說明很多。
高健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次考古發掘的建筑遺址,等級非常高,是福州建城歷史最早的見證。他說,公開喊話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政府能夠給予更多的時間和經費,對屏山一帶的遺址進行全面發掘。“按照最初的計劃,政府給的考古發掘時間是4個月,但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內容很豐富,已經不是單一一個時期的,遠遠超出預期,4個月時間完全不夠。如果11月30日一定要中止考古,那遺址會受到毀滅性打擊。”高健斌說,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弄丟了就沒了,再也找不回。“不能因為滿足當下的需求,而把千年文明丟棄,所以,城市建設應該給文物保護讓位”。
福州目前所面臨的這一事件,其實是當下很多地方的一個縮影和寫照。近些年來,地方為了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文化建設。尤其面對當地文物古跡的發掘、保護時,往往呈現出粗魯、漠然的態度。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這對永遠“糾纏不清”的話題,到底孰重孰輕,又該如何面對,何去何從?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兩全之策,能不能做得更好,多一份從容,少一些遺憾?
福州大學城市規劃系講師彭琳在接受電視訪談時說,如果在規劃階段,地鐵建設單位能充分考慮考古部門的意見,在選線時避開可能埋有遺址的區域,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兩難境地。她認為,西安的經驗值得借鑒,他們在地鐵工程規劃階段就做好了文物保護規劃,在施工階段考古人員跟著當“監工”,一旦發現文物,地鐵施工立即停止。
2200年前閩越古城遺址考古為地鐵建設終止,上官婉兒古墓為項目建設填埋等等,當基本建設和文物保護發生沖突時,不能總是文物部門讓步。因為滿足當下的城市建設需求,而丟棄千年文明,殘留的不只是“遺憾”。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