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7個城市或面臨底特律的命運
發布時間:2013-12-05 新聞來源:一覽景觀英才網
昔日繁華的“汽車王國”最終上演無奈破產的悲劇,而曾與底特律一樣遭遇發展瓶頸的德國魯爾區眾多城市,卻實現了華麗轉身。專家認為,對于中國不少城市建設者而言,在轉型發展中,再大的船、再難調頭,也已經到了需要轉舵的時候。
魯爾區曾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區,以采煤、鋼鐵、化學等高污染重工業為核心,隨著傳統工業衰退一度“走投無路”。
德國政府并沒有放任魯爾區自生自滅,而是開展了工業整治,一面發展新興工業、輕工業,另一面調整區內生產布局,開發原來相對落后的魯爾區北部。同時,利用自身優勢開發工業旅游項目,建設工業博物館等文化產業。如今,魯爾區有3000多處工業遺跡、百余座劇院,礦區成文化紀念活動的舞臺,礦業同盟所在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我國于3日公布的《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顯示,我國67個城市由于自然資源趨于枯竭,經濟發展滯后,民生問題突出,生態環境壓力大,被列為衰退型城市。
在中國,與底特律發展模式類似的城市不在少數,同樣面臨著轉型陣痛。
其一,“大干快上”超前型。長期關注城市經濟學的上海市徐匯區政協委員施薔生說,快速城鎮化中一些城市“大干快上”,通過“大修基建”試圖激活城市活力,最終可能造出一座座“鬼城”,政府債臺高筑、土地卻閑置浪費。
其二,“單一產業”依賴型。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劉士林教授說,主要包括依賴鋼鐵或石油的東北老工業城市,依賴低端外貿制造業的部分沿海城市等,將來“日子都不好過”。
專家認為,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資源型產業“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型產業比重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劉士林認為,中國城市要想延續自己的繁榮,需要實現兩點:第一,避免同質化競爭;第二,進行城市發展的中長期預測,“不要把所有本錢都壓到一個事情上。”
“底特律更新改造的失敗說明:城市不是建造出來的,而是應該去依靠產業和人。缺乏產業支撐,就算設計一流也最終只是一座鬼城。”施薔生說,新一輪城鎮化要特別注意產業規劃,真正讓錢流向有地方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