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城鎮化解密:裝修改建老建筑 不輕易建高樓
發布時間:2013-08-01 新聞來源:一覽設計英才網
從倫敦的金融中心利物浦大街走向倫敦橋,一定會注意到一座古羅馬風格的金頂紀念碑。這座碑柱為了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而建,這場蔓延倫敦80%的城區、燒毀13200間房屋的大火造成了1000萬英鎊的損失,一萬多人無家可歸,但正是這場大火奠定了倫敦城現在的格局。
大火前的倫敦與任何一個中世紀城市一樣,街道狹窄,擁擠,大多數建筑以木構為主。
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居民為了利益無序地隨處搭建新的建筑,城市擁擠,骯臟,缺乏必要的防火、防災能力和規劃,這一切導致了一間面包房的意外著火燒掉了整個倫敦城。
但是,這場大火給了倫敦城一個整體規劃重建的機會。現在倫敦主要的標志性建筑圣保羅大教堂,皇家交易所,肯辛頓宮等都建成于大火之后。1710年完成的圣保羅教堂在隨后的3個世紀里,直到1962年,它111米高的尖頂一直是倫敦最高的建筑。
英格蘭人的守舊態度在他們面對摩天高樓的時候一目了然。2012年倫敦橋附近高1017英尺(310米)的Shard大廈竣工,成為了歐洲最高樓。但倫敦市民對此頗不以為然,甚至出現了很多諷刺這座建筑物外形的漫畫和笑話。而倫敦人對他們位于中心城區之外的金絲雀碼頭商務區的調侃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典故:這里不是倫敦,是英國的曼哈頓。這個區域像紐約的曼哈頓一樣高樓林立,各個商業巨頭的廣告燈箱能在夜晚映亮天空。與幾英里外依然保持著十九世紀甚至更早城市格局的倫敦一區截然不同。倫敦市民給商務區找出了各種各樣的毛病:高樓林立讓人精神緊張,容易成為恐怖分子的目標等等。
不建造高樓不代表城市建設停滯不前,相反,保守的英格蘭人雖然不輕易建造摩天大樓,卻十分擅長將失去原有功能的老建筑重新裝修、改造室內來適應現代化居住和商業擴張的需要。倫敦一區的馬路兩旁充滿了維多利亞式的歷史建筑,只有底層墻邊的銘牌寫著這是某家公司的辦公室、餐館,甚至星巴克、麥當勞。 倫敦市中心的考文科花園(Covent Garden)原先是古舊的菜市場,為了將它改變為現代化的商業中心,原先的露天市場被保留,增加了相配的室內敞廳;外立面古意盎然,仿佛莎士比亞時代的集市,室內的玻璃櫥窗中卻展示著任何一個商場都常見的化妝品和食品品牌。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