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綠色建筑 公共設施10分鐘可達
發布時間:2013-10-12 新聞來源:北京日報
進入社區后,綠意盎然;進門以后,供暖、制冷設備才開始運行;當居室內感應自然光充足時,電燈會自動熄滅;良好的隔熱設備甚至儲熱設備的使用,會讓家庭每月節省很多電費……這一切,都是綠色建筑應該達到的標準。記者昨日從市規劃委獲悉,經過全球公開招標、24家一線設計公司共同參與制定的北京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已于近日結束征求意見并完成送審稿。
4年內新增
35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
在本市的規劃中,未來4年內,全市要新建35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這些建筑將主要設置在新城和重點功能區,并包括一部分舊城內的重建項目。
據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開始,新城和重點功能區建設要建立包括節能減排目標、綠色建筑比例、生態環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再生水利用、廢棄物回用等內容的指標體系,納入區域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專項規劃,落實到具體的地塊和項目中。
綠色建筑“以舒適為核心”
據參與標準制定的專家介紹,綠色建筑除了節能和低碳以外,一切都以人的舒適度為核心。
“當你騎自行車回家,一路上有大樹的濃蔭,雨后的路面能滲水,走著鞋也不會濕;社區里實現了自然通風;所有的綠色植物都種在自然光能夠照射到的地方。”作為撰寫“標準”的主要參與人之一,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副院長曾捷十分重視人在綠色建筑周圍的感受。
而走到建筑之內,樓梯的良好自然采光能吸引人愿意去走樓梯;滾梯、扶梯都有感應控制,只在有人乘坐時才運行;樓道內的燈都是聲光感應的,只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亮起來。
屋里安裝了新風系統,在沒人的時候自動保持低耗能運行,根據二氧化碳的總量控制新風量;如果室外空氣很好,空氣系統將優先提供新風,讓人在室內感受四季變化;如果室外光線充足,室內照明就不會開啟;到了冬季,室內外的溫度將自動進行熱交換,室內溫度將控制在宜人的水平。所有的水龍頭都設計為感應式,洗手池的水在衛生間內回收并生成中水。
多種公共設施10分鐘內可達
在送審稿中,記者注意到一條內容為“公共設施可達性”,其中要求幼兒園、小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文化活動站、社區商業、郵政所、銀行營業點、社區服務中心、體育健身設施等社區基礎性公共服務設施,分布在綠色建筑的數百米之內。參與此項標準制定的專家表示,這段路程青年人和正值壯年的成年人在6至7分鐘就可以走完,一般人也能在10分鐘內走到。而這一規定,同樣適用于新城、中心城和舊城的居住類項目。
相關專家解讀,這意味著在規劃階段我市的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要加密并最大程度地開放,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市政社區服務。“在這種情況下,住在新的綠色住宅社區中,市民不用再繞遠找那些基礎服務設施了。”他說。
超半數地面將實現透水鋪裝
對于如何控制暴雨的排放量,“標準”中也很講究。提倡在社區中設置便于雨水回滲的下凹式綠地,使得雨水能在局部短暫淤積,延長其下滲時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凹式綠地是指低于周圍道路或地面5至10厘米的綠地。即使是硬化的地面,透水地面的鋪裝率也要超過50%。
為了存住雨水,小區中綠地也不是光鋪草皮就能敷衍了事的。“標準”中要求,在小區公共綠地上,要有一定數量的喬木,而在防護綠地中,喬木的種植面積更是有較高的標準。
建筑成本新投入5年可收回
此前,房地產界曾經擔心“標準”一旦施行,會造成更高的建筑成本。但在標準制定過程中,經測算,在不使用高科技節能產品、只調整設計的情況下,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增加并不多。
就算是采用了新的節能產品,其投入也不會大幅增加。按照以往的統計顯示,如果是住宅,綠色建筑的初期投資增量成本與普通建筑相比,每平方米增加50元以內。大型公共建筑雖然計算方式更復雜,但也不會高很多。專家以節約水資源舉例說,資源節約需采取3個步驟,首先要采用節水器具減少用水量,其次要使用節水灌溉、冷卻塔等提高使用效率,第三使用非傳統水源,如再生水、建筑中水等,尋找自來水的替代品。專家預測,中國發展綠色建筑所產生的增量成本,在3至6年的運行過程中就能收回。
算賬
綠建將省至少數十萬噸標準煤
既然命名為“綠色”,當然也同節能減排掛鉤。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間全市節能量為1500萬噸標煤,而建筑領域承擔的節能量要求超過600萬噸標煤,超過本市“十二五”總減排量的40%。
建筑怎么能減排呢?面對這個問題,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答,由于本市的產業調整已經基本完成,節能減排的方式也要從“以退促降”逐漸轉變為“內涵促降,系統促降”。也就是說,在高能耗產業退出接近尾聲的時候,對于建筑各項指標的提升,將成為實現綠色北京的途徑之一。
在建筑設計指標中,綠色建筑的要求為最高級別,能夠在各方面都實現節能的建筑,才能被評選為星級綠色建筑。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即使在什么節能建材都不使用的情況下,僅調整住宅設計、樓座位置,就能達到節能的效果。如果計算上綠色建筑設計的功效,未來4年內,本市還能再多節約至少數十萬噸標準煤。“比如說調整了小區樓座位置以后,社區里就有了自然風,夏天居民只要開窗戶就能降溫,不用再開空調。”規劃師說。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將綠地調整到向陽面,就減少了養護的能耗;修好了步道和自行車道,就節約了駕駛機動車出行的碳排放。
案例
長辛店生態城
長辛店生態城規劃被譽為“北京第一個可實施生態社區項目”以及“北京首個低碳社區示范項目”,它位于豐臺區盧溝橋畔,其綠地將覆蓋50%以上的面積,本土植物將達到80%以上。
社區中將分兩級設置區域集中商業和幼兒園、學校等配套服務,確保居民在500米和400米內可以到達。人無論在什么位置,走到社區內公交站點的距離都在500米之內。公共建筑、道路車站、園林廣場等公共設施中,無障礙設施建設率為100%。
在建設過程中,這一社區可循環使用的材料超過10%,可再利用建筑材料將超過5%,施工現場500公里內生產的建筑材料重量要超過總重的70%。使用過程中,小區中實行100%的生活垃圾分類,相對于現有規范,這個社區還將再減少20%的能源使用。碳排放將比常規情況下至少減少50%,再生水資源的利用率超過90%。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