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濱水景觀規劃
發布時間:2013-08-05 新聞來源:一覽設計英才網
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核心內容,即是對濱水區自然要素的“人工化”。通過對城市濱水區的規劃,使該中介景觀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亮點,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濱水景觀規劃是在尊重濱水區特有的自然規律,考慮其所處城市環境大背景的前提下,以其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為核心,通過把濱水區的景觀有機融入城市整體景觀規劃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動達到統一和諧的境界。
1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的分類及特點
按照地域環境的景觀形態,現代城市濱水景觀一般可分為以下4類。(1) 濱江型:是較為常見的濱水景觀類型,以江、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濱水景觀。4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大江大河,很多國際化大都市亦是沿著大江大河而逐漸發展繁榮起來的。此類城市濱水景觀通常依據自然的江河地貌而規劃布局,屬于自然流域型景觀格局,在未來城市發展建設中,如何順應這種自然流域的格局、保證水系的生態循環、防治水系污染、凈化水體,是城市濱水景觀規劃要考慮的關鍵問題。(2)濱海型:很多著名的現代濱海城市,如美國的邁阿密,阿聯酋的迪拜,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澳大利亞的悉尼,我國的上海等均屬此類。其城市濱水景觀一方面具有優越的“3S(陽光、海水、沙灘) ”自然旅游資源和潛在的人類聚居環境的吸引力,同時也面臨臺風、土壤的鹽堿化等不利的自然條件,尤其是土壤的鹽堿化,極大地阻礙了這些濱海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以及城市綠地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如何發展綠化是現代濱海型景觀規劃面臨的最大難題。(3)湖泊水域型:湖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之一,很多沿湖而建的城市往往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或經濟發達的旅游觀光勝地,我國的杭州西湖、蘇州金雞湖、張家港暨陽湖等許多環湖而建的城市濱水區均屬此類。這種城市濱水區具有典型的中國園林格局,自然水體多居于城市中心,對于周邊的自然景觀與人工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這種城市濱水區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如我國的太湖,由于匯集各種工農業和生活污水,水質污染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加重,水生態環境急劇退化, 治理要經歷一個漫長的修復和穩定過程。(4)洲島型:以島、半島或洲為基地而形成的四周被水域包圍的城市濱水區,如上海的崇明島、橫沙島,浙江的舟山群島,廈門的鼓浪嶼和寧波灣頭地區,均屬此類。與大陸相比,島嶼生態環境脆弱、物種貧乏、資源有限,并非最佳的人居環境。因此島嶼最適合暫時性的人類聚集活動,可將其規劃成集旅游觀光、休閑療養于一體的度假勝地或作為自然環境保護區。
2 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理論基礎
2.1.1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人各種需要的同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一種發展模式。該理論強調一種永續發展,不能只顧及眼前利益,片面考慮問題,應著眼于全局,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用長遠的眼光進行濱水景觀的規劃,合理處理各種景觀元素之間的關系,協調各種不同性質景觀之間的矛盾,按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固有規律來規劃景觀,力求規劃出的景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以順應時代潮流,經受住歲月變遷的考驗,最終實現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1.2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基于生態學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生態規劃”是指運用生態系統整體化的觀點,對規劃區的自然生態因子和人工生態因子的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應的重視,研究區域內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等生態過程的相互關系,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規劃對策,以促進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持續共生、協調發展,實現社會文明、經濟高效和生態和諧。
2.1.3 旅游游憩學
科技的進步極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給人類帶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當今很多城市都面臨如何處理好市民閑暇時間的去處這個現實問題,具體表現在體育設施少、公園綠地少,業余愛好難以實現,想散心找不到娛樂場所等需求與設施供給之間的矛盾上。城市濱水景觀承載著人類的活動,包括物質層面和文化層面兩方面內容,并常常具備旅游與游憩的雙重要求。因此,旅游和游憩理論在城市濱水景觀規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1.4 環境行為學與場所分析理論
環境行為學也稱環境設計研究,是研究人與周圍各種尺度物質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環境行為學不僅為建立環境秩序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城市環境的個性特征提供了判斷方法,是現代城市濱水景觀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場所分析理論是研究城市環境中的社會文化內涵和人性化特征的理論,它以現代社會生活和人為根本出發點,注重并尋求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深層理論。隨著以人為本觀念的深入人心,現代濱水景觀規劃越來越關心人的需求,探求人與環境的共存關系,追求生存環境的特色性,不斷呼喚人性場所的出現。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