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城市原有肌理 建設有“根”城市
發布時間:2013-08-19 新聞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城市更新應扎根在城市原有基礎上,保留城市原有肌理,建設有‘根’的城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朱曉陽表示。“中國都市更新與城鎮化”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以個案調查為基礎,對當下中國城市更新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研討。
加強城鎮化主體間的溝通與協調
“城中村”的自主城市化是與會學者關注的焦點。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馮曉英對北京市的“城中村改造”政策進行了回顧。馮曉英認為,北京市“城中村”建設改造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其針對性和示范性值得肯定,不過這是針對特定地區、特定環境的特殊政策,很難在更大范圍內推廣。她表示,城市更新應當以人為本,從關注硬件建設向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轉化。
自下而上的“城中村”自主城市化是如何實現的?朱曉陽參與調研的草場地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草場地村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崔各莊鄉,在市政府的規劃中處于綠化隔離帶上,本應拆遷。但在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該村大力引入文化產業,目前已成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實現了城市的和諧有機共生,并得到鄉政府的支持。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羅赤介紹了廣東陽美村自主城市化的經驗。陽美村位于廣東省揭陽市周邊,長期被城市的總體規劃忽略。上世紀90年代以來,該村通過“翡翠經濟”這一特色產業,吸引了周邊村落人口的積聚,帶動了其所處鄉村地區的發展。這一地區無論在功能關系、就業結構,還是空間建設形象上,均已實現自主城市化。
羅赤認為,中國鄉村社會不乏務工經商、走向“城鎮化”的初始動力。政府所需要做的,是引導這一動力得以充分且符合規律地釋放;政府主導的城鄉空間規劃,被認為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手段,但其難以窮盡來自社會多方的訴求與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規劃過程中,多方主體之間必要的溝通與協調,可讓城鎮化過程更為合理。
建設有機共生的城市
與會學者認為,在尊重城市原有肌理的基礎上,建設有“根”的城市很有必要。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主任于長江認為,城市更新最重要的不是模式問題,而是要明確其目的。在城鎮化過程中,我們需要思考農民的城鎮化是農村規劃、農民就業的城鎮化,還是生活方式的城鎮化。只要有城市和鄉村,城鄉結合部就是必然存在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城鄉結合部融合城和鄉的優點。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沈原認為,討論城鎮化涉及兩個范疇——都市更新與都市蔓延。都市蔓延分為機械蔓延和有機蔓延兩種方式,當前的城鎮建設應當推動有機蔓延。新型城鎮化應當以人為本,因此,是否應當因為城鎮化而毀掉傳統的庭院生活方式,是一個亟須探討的問題。
朱曉陽告訴記者,有“根”的城市是有機共生的城市,它的過去和現在融為一體,草場地村就是有“根”的城市社區。他還表示,城市規劃應注重自下而上的方式,提倡參與式的規劃。
會議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