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政府加大私拆古建筑處罰力度
發布時間:2013-08-12 新聞來源:一覽設計英才網
俄羅斯古建筑的破壞,往往都是不法開發商造成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普斯科夫女商人收購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羅森伯格豪宅事件。在購買該豪宅之初,她承諾會保留這座建筑,而這通常也是此類建筑購買人需要承擔的義務。但在交易完成后,她就拆毀了這棟古宅,在原址上興建了一座酒店。
在俄羅斯,這樣的事情早已司空見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如此的違法行為,該女子最后只被處以3萬5千盧布(1200美元)的罰款。相比于酒店所能帶來的利潤,這點罰金簡直是九牛一毛。所以實際上她和其他許多開發商一樣,根本沒有真正受到處罰。
文化遺產領域控制監管及許可授權局局長弗拉基米爾·茨維特諾夫(Vladimir Tsvetnov)解釋說:目前俄羅斯法律還沒有建立針對非法處置文化遺產者的處罰制度。他表示,相關的處罰制度要到今年8月才會實施,這將為實施處罰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破壞任何對俄羅斯聯邦有重大意義的古代建筑將被處以最高2000萬盧布(660萬美元)的罰金,而破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筑可被處以高達6000萬盧布(2000萬美元)的罰金。
然而即使是這些措施仍顯得力度不足,因為在俄羅斯很顯然有很多地方和建筑是“值得”付出這筆罰款的。博爾孔斯基大廈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最近幾個月,關于它的問題,開發商和社區領導之間已發生了數次爭執。
位于沃茲德維任卡大街的博爾孔斯基大廈建于18世紀后期,在1812年火災之后被重建,1816年被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祖父尼古拉·博爾孔斯基(Nikolay Bolkonsky)公爵購買,托爾斯泰的祖父就是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博爾孔斯基老公爵的原型。這幢大廈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見證了整個蘇聯時代,但在2009年卻被從登記在冊的建筑遺跡中除名—而這只是其厄運的開始。
兩年前,政府批準了以“為重塑歷史和建筑環境所采取的特別舉措”為名的該建筑的翻建工作。而實際上,“重塑歷史和建筑環境”涉及到重新加蓋兩層樓,該建筑的產權人“人際關系基金會”打算將新建的兩層樓作為辦公室對外出租。據致力于保護古建筑的莫斯科非政府組織古建筑監督局Arkhnadzor估計,博爾孔斯基大廈在翻建后的租賃收入,可高達年均數百萬盧布。果真如此的話,即便繳納罰款開發商也有利可圖。
俄羅斯聯邦文化部下屬的文化遺產領域控制監管及許可授權局解釋稱,因博爾孔斯基大廈缺少確定其文化意義的正式文件,因此才會批準該項目。弗拉基米爾·茨維特諾夫指出了文化遺產對象保護的另一個問題并解釋道:“雖然我們都知道列夫·托爾斯泰的祖父曾住在這座大廈,而且它有很長的歷史,可是大廈沒有任何證明文件,因此我們也無能為力。畢竟我們不是歷史學家。”
在進行其他鑒定的時候,這個問題也經常導致專家之間的意見分歧。對此,我們可以舉出有關所謂“虛假”史實以及不正確專家結論等事例。
據古建筑監督局Arkhnadzor工作人員介紹,這些非常因素導致了像“迪納摩體育場”和“兒童世界”等諸多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事件。
魯斯塔姆·拉赫瑪圖(Rustam Rakhmatullin)認為:“不幸的是,不誠實的專業人士藉此發財。而有些時候不用歪曲事實,只需得出不正確的結論,就能達到他們的目的。比如圓形車站(列寧格勒火車站)就是如此。”他解釋說,專家們在“改建”的幌子下批準了古建筑的拆除,而同時又指出,被拆遷的部分也在保護范圍之內。
他認為,在國家歷史文化專業文件中也有偽造史實的情況,其中有文件明確表述稱,迪納摩體育場四分之三的圍墻建于20世紀20年代,而后在1980年奧運會之前就被拆除。而事實是“這四分之三的圍墻確實被拆掉了,但不是在1980年,而是在2012年。”
專家們還在尋找保存文化遺產的有效辦法。除了實施重罰之外,另一種可能就是將歷史建筑私有化,制訂嚴苛的強制保護條款,并保留政府在所有人出現違反條款 的情況下終止任何合同的權利。弗拉基米爾·茨維特諾夫總結說:“我們必須使這些建筑物走私營的道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來保護所有的文化遺產,因此必須引入私人資本。”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