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建筑”的現實難題
發布時間:2013-05-30 新聞來源:一覽建工英才網
目前中國每年以土木工程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已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一方面為增強中國土木工程的研究、設計和施工的總體水平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諸多要求。其中最嚴峻的挑戰是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威脅。土木工程防災減災已經成為保障中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自2008年“5·12”地震以來的歷次強烈地震中,倒塌建筑物都是致人傷亡的主要原因。圍繞其產生的關于工程質量、設計標準等問題,也一再引起人們關注。到“4·20”蘆山地震后,還發生了媒體質疑“空心磚”的事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禮立在接受媒體雜志采訪時說到了,地震災害的本質是一種土木工程災害,如果震前預防到位,可以確保在7級地震時杜絕死亡。“5·12”地震后,謝禮立曾提出,在中國五千年發展史中曾遭遇各種災害,但危害極大、影響極廣的土木工程災害還未被充分認識。
5·12”地震過去5年后,中國的土木工程防災減災是有了哪些真正的成果呢?
農村自建房倒塌嚴重
蘆山地震中房屋倒塌主要在農村,問題出在房屋結構上。農村的房屋實際上是有經驗的泥瓦匠做的,而不是技術人員。如今所有的結構規范都是針對城鎮,廣大農村到現在都沒有專業設計人員指導如何修建房子。所以每次地震都造成大量農村房屋倒塌。長期以來,國家規范中對大梁、樓板、鋼筋、混凝土等的做法都有要求。不過,直到2011年7月開始實施的新規范,才對房屋整體牢固性提出要求。而且這只是原則性要求,沒有具體細則。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肇元認為如果房屋整體牢固性好,即使少些柱子也沒關系,地震時至多是房屋出現裂縫。一定要提高國家管理體系,把管理觸角深入農村,把精力放在改善房屋結構上。5·12”地震后,房屋的抗震能力、尤其是中小學教室抗震能力引起了國家重視。“中國房屋抗震等級相比其他國家偏低。國家特別提出中小學校舍要進行加固,盡管比其他國家要求低,也不至于倒塌。如果有倒塌,問題可能會出在管理、落實上。”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葉列平也認為,減少災害措施主要工作要放在震前。地震災害最主要的還是工程災害。房子不倒就沒有災害。之所以這次房屋倒塌主要集中在村鎮,是因為村鎮建筑沒有納入監管體系,都是自建房。有人認為,“空心磚”優點是質輕、強度高、保溫、隔音降噪性能好,缺點是承重能力差、抗震能力差。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地震死亡的25人中,11人是在建筑物倒塌時被空心磚砸中。震后重建中,盈江縣禁止以空心磚作為本地區房屋建筑材料。葉列平說,“空心磚”主要用于填充墻,對房屋整體抗震性能沒有太大影響,至關重要的還是房屋整體建筑結構。玉樹震區一些政府機構和學校、住宅樓采用磚混結構,震中部分破壞甚至倒塌,部分表現較好。大部分民居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塊、土坯、木結構或幾種材料混合使用砌筑而成,致使自建民居大量倒塌。
業內專業人士認為,“5·12”震區農村自建房倒塌嚴重,是因為農村建筑以磚混結構為主,抗震能力低,其結構主要特點是,實心鉆土磚承重、木瓦屋蓋、樓板為預制空心板。
災區有效實踐土木工程減災
造成土木工程災害的主要原因包括:在土木工程的規劃或建設中,不當的知識和技術,或不當的選址、設計、施工,以及不當的使用和維護,導致所建造的土木工程不能抵御突發的載荷,進而使土木工程失效和破壞,乃至倒塌。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較一般房屋成本增加10%到15%。現在人們花很多錢裝修房屋,應該把更多的錢用在抗震設防上。房子質量涉及幾個方面,第一是正確的選址;第二是正確的設防;第三是正確的設計;第四是正確的施工,不能偷工減料;第五,要用正確的材料。這都是保證房子抗震的基礎。
2006年6月,甘肅省隴南市發生5級地震,隴南市文縣臨江鎮東風村90%以上的房屋倒塌或嚴重毀壞,震后該村按照恢復重建規劃,將整個村落搬遷到緊靠212國道的白龍江邊進行重建。全村重建地震安全農居73戶,戶均6間住房,縣、鄉政府從重建經費中給每戶平均補助10500元,借款2500元,經政府協調由中國農業銀行給每戶貸款2000元以及通過世界銀行項目給每戶貸款5500元。重建時,該村按照地震部門提供的當地抗震設防要求8度進行設防。完全按照農居地震安全工程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和施工,基礎采用水泥毛石砌筑,以磚混和框架結構為主,按標準設置上下圈梁、過梁和構造柱,確保縱橫墻體之間有必要的拉結,達到遭受6級左右地震不倒塌的基本要求。按照同一抗震要求進行建設的,還有鄰近的武都區外納鄉的李亭村和稻畦村。這3個村距“5·12”地震震中的平均距離約260公里,當地地震烈度也為8度,但這三個村住房完好無損,甚至連墻皮都沒有開裂。
“5·12”地震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必須提高震區學校,特別是中小學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學校、醫院等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提高建筑物的設防水準,二是提高建筑物的重要性類別輔之以增強抗震措施。而蘆山地震中,加固的學校教室沒有出現大面積倒塌。與此同時,澳門援建的蘆山縣人民醫院引起了廣泛關注,它運用了隔震結構,所以能在地震中安然無恙。這種技術在‘5·12’地震后得到推廣。‘5·12’地震后,房屋建設采用了多種技術,譬如在綿陽地區使用了消能減震結構。”
新版抗震設計規范有待落實
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首先與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當地在地震發生時需要承受的基本地震烈度有關。每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受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即地震烈度會隨該地區離震中距離的遠近、震中深度及地質條件等多種因素而變。“地震烈度每增加1度,大體表示傳到當地的地震地面運動的峰值加速度增加一倍,也就意味著,彈性階段的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力要翻一番。”陳肇元說,至于設防烈度的取值大小,還需考慮國家的經濟、物資供給能力和當地是否具備人類生存、活動條件等多種因素。
中國房屋建筑主體結構抗震設計采用了多目標抗震設防原則,規范規定的設防目標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關于建筑設計的抗震要求,中國至今仍只針對地震災害,而且設防要求較低,也不強制要求占全國房屋建筑總面積三分之二的農村建筑物的抗震設防。“5·12”地震后,住建部等部委發布了新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在修訂過程中,主要總結了“5·12”地震震害經驗,對災區設防烈度進行了調整,增加了有關山區場地、框架結構填充墻設置、砌體結構樓梯間、抗震結構施工要求的強制性條文,提高了裝配式樓板構造和鋼筋伸長率的要求。
謝禮立認為,和2001年的版本相比,修訂后的《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作了進一步、更符合實際的規定,使概念設計在工程中的應用更加具體地落到實處。“然而,在中國目前尚沒有一整套系統的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理論;結構工程師理論水平的不一致,導致概念設計在實際應用中方法多樣,不能確保結構的安全耐久性。”他說。參與這次修訂的歐進萍此前曾詳細研究過諸多中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他在《地震工程災害與防御---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分析與比較》中指出,中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總體合理,但抗震設防水平略低于美國和歐洲。在對中國過往幾個時期的建筑抗震規范進行比較后,他認為,1989年版的規范與1976年版的規范相比,設計方法和設計水準都有很大提高,2001年版的設計規范在設計方法和設計理念上變化不大,但設防水平有所提高。
葉列平認為,“5·12”地震5年來,國家在土木工程減災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開展了很多相關科研項目,同時,也修訂了很多政策法規,“關鍵在于執行,在工程建設中是否真正按照規章要求去實施,”他說,“這不是地震局一家能夠完成的任務。”
【打印】 【關閉】
分享到: | qq空間 | 新浪微博 | 人人網 | 豆瓣網 | MSN | 騰訊微博 |